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发表时间:2024-11-15 10:13 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 2030年)》等有关要求、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总结了各地在制度机制创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 清单提出了实施社区适儿化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公园、增加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盘活利用既有场地空间11项主要举措及多城市的具体做法。 (一)营建安全连续的慢行系统 1.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 以出行友好、活动友好为主题打造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建设1600米安全畅通的通学路,新增独立连续的非机动车道2000 米,改造交通稳静化路口5 处,增设抬升式过街横道、降速标识等,在通学路沿线打造儿童友好公园、小型城市客厅等儿童活动空间,整体提升街区环境品质,让儿童公平享有便捷、舒适、包容的设施空间。 (二)改造校园周边通行环境 1.浙江省宁波市对江北实验小学周边街道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 对通行环境进行适儿化改造。在人行道上设计建设连接东、西校区及小公园的风雨廊,并在机动车道侧形成接驳区,做到家长接送车辆即停即走。在校门口建设功能复合的通学公园,设置休闲、健身等场地和设施,为家长提供舒适的等候空间。调整人行道路缘石高度,铺装防滑易清理的材料,抬高斑马线,实现步行优先与安全便捷。 2.安徽省合肥市更新改造天山公园街道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 解决周边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接送难问题。在临近校园的区域增设公园出入口,将原来的树池护栏改造为座椅,设置家长等候区,增加公厕厕位、无障碍通道等配套设施,缓解学校门口拥堵状况,解决上下学接送难、家长等候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 3.山东省威海市在鲸园小学对面建设社区公园街道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 解决家长接送难、停车难问题。在社区公园地下增设停车位,缓解上下学时段交通压力;在公园内设置家长等候区、儿童游憩等各类服务设施,满足家长和儿童的休闲娱乐需求;通过天桥联系学校和家长等候区,在改善学校交通环境的同时提供接送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