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发表时间:2024-11-15 11:21 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 2030年)》等有关要求、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总结了各地在制度机制创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 清单提出了实施社区适儿化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公园、增加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盘活利用既有场地空间11项主要举措及多城市的具体做法。 (一)盘活利用既有场地空间 1.北京市东城区联合北京银行将和平里支行打造为儿童友好网点 按照“1 米高度看世界”理念,将金融服务与财商教育、文体活动、亲子互动、公益传递等紧密结合,共建共享儿童友好空间。开展适儿化改造,设置益智区、诵读区、绘画展、专属儿童柜台,融合东城区儿童友好地图、历史文化元素,打造“1 米长廊”特色区域。向儿童无门槛开放,发行儿童友好联名小京卡,定期举办特色研学、亲子体验等主题活动,助力儿童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 2.上海市杨浦区将滨江空间5.5 公里示范段打造为儿童成长友好空间 编制《上海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将工业遗产、科技体验与儿童友好空间设计结合起来。依托沿线城市景观和公共建筑,建设改造乐动力杨浦滨江运动公园、电厂遗迹探索乐园、绿之丘儿童科创实践基地、皂梦空间等25 个特色空间场馆,融入科普教育、历史人文、技能体验、生态健康、红色研学等元素,打造寓教于乐的校外活动场所。 3.江苏省无锡市将运河艺术公园打造为校外活动场地 通过水系整治、植物优化、增设设施等方式,为儿童打造自然科普、体育运动、环保教育和乡情教育基地。以“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为游览路线,串联原有的米市码头、民族音乐博物馆、奥林匹克纪念馆、周怀民藏画馆等历史遗存,建设开放的游学空间。新增艺术雕塑、涂鸦墙、绘画展等,强化美育功能。开展“跟着课本看运河”等20 多场研学活动,举办儿童晚会、市集等10 余次,丰富儿童课余生活,营造友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4.广东省珠海市将梅华环保生态中心打造为生活垃圾示范教育基地 对原来堆放市政园林和环卫设施的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垃圾分类体验馆,面向儿童展示科普垃圾分类的完整链条和再生利用过程,并在场馆内设置儿童艺术手工专区,引导儿童利用废弃物创作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培育儿童环保理念。利用山脚闲置地拓展户外活动场地,开辟儿童种植菜园、花园,设立手工坊、育花车间、农作坊、观鸟区等儿童友好工作坊,打造富有趣味的素质拓展场所。 5.山东省枣庄市在两岸公园内打造课外实践基地 建设健身广场、篮球场、非标准足球场地、活力乐园等儿童运动区、游乐区,融入文化要素,营造寓情于景的教育课堂。设置植物科普基地、农作物体验园、花卉观察园等自然科普区,开展科普课堂、认领小树等活动,打造寓教于乐的自然课堂。组织写生、非遗制作、诗歌比赛等活动,让儿童沉浸式体验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