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空间价值
看见发展趋势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发表时间:2025-01-23 14:23


近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发布,提出以下新的发展思路,值得我们注意。

一、发展目标

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二、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优化城乡发展布局。有序恢复耕地,逐步补足耕地保护任务缺口。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绘制全国耕地种植用途“一张图”。加强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人才、技术等要素规范有序向乡村流动。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推动县域产业协同发展,以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

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强化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特色保护类村庄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

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探索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相挂钩。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农机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优化产业链组织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协同共建产业链供应链。建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持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发展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探索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融合发展方式。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快消费扩容。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下乡。

五、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培养农技推广人才,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乡村公共服务和治理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和人才支撑项目。

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数字人才、电商人才培育。

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实行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六、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

提升乡村精神风貌。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培育现代文明殡葬新风。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开展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进农家书屋改革创新。

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开展古树名木复壮及古树群保护。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加快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产业。

七、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和绿色技术装备应用,开展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攻关。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乡村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大绿色金融支持。

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进农民福祉

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中小型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实施水质提升行动。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

优化乡村规划建设。分利用各类已建设施,严禁使用财政资金建设景观项目。开展乡村建设评价。

九、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优先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用地需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依法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引导和规范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及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轻咨询服务平台
创新空间价值  看见发展趋势
官方
联系
电话
肖先生  18716494070
1874876740@qq.com
微信号  15685507010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经纬大道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
营造司公众号
数字营造官网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